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”夏至阳气鼎盛,正是儿童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,但因其“稚阴稚阳”的体质特点,易受暑湿侵袭,出现疰(zhù)夏(指夏季因暑湿之气侵袭人体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症状,多见于儿童)等问题。中医主张“天人相应”,此时需顺应天时,固护阳气。
养护“稚阳”顺应天时
中医认为,夏至是“阳极阴生”的转折点。儿童具有“稚阴稚阳”“脾常不足”“心常有余”的生理特点。此时外界暑热炽盛,孩子体内的阳气也处于相对旺盛的状态,但稚嫩的机体调节能力有限,容易出现以下情况:耗气伤津,如疲倦、乏力、口干舌燥等;湿困脾胃,如食欲不振、腹胀、便溏等;心火偏亢,如烦躁不安、夜寐不宁、口舌生疮等;暑邪侵袭,如中暑、痱子等。
因此,夏季儿童养生应以清心解暑、健脾祛湿、益气生津、固护阳气为原则。下文从衣食住行等多方面提供养生指导。
衣食住行细节入手
衣:防暑不透护阳为要
头为诸阳之会,背为阳中之阳。夏至暑热外蒸,腠理开泄,易感外邪。
衣着选择:黄色属土,补益脾胃,因此推荐穿着淡黄、浅绿等柔和色系面料的服饰。
关键部位防护:因神阙穴(肚脐)忌受寒,建议佩戴肚兜或穿护腹裤。户外活动加戴棉质太阳帽,以遮百会穴。将吸汗巾垫于大椎穴,防“贼风”入侵。夜间睡眠穿过肘过膝睡衣。
食:健脾清暑忌伤脾阳
脾主长夏,儿童脾常不足,暑多夹湿,易困脾土,出现厌食、泄泻。
推荐以下食材:清热解暑的绿豆、荷叶、冬瓜、丝瓜、黄瓜、西瓜、莲子心;健脾祛湿的赤小豆、薏米、白扁豆、山药、南瓜、小米;益气生津的乌梅、麦冬、百合、莲藕。
喂养要点:坚持五谷为养,忌凉菜、冷饮、大汗时进食。
住:顺应阳消调和阴阳
夏至阳气极而一阴生,要晚睡早起,不要厌恶阳光,应顺应昼长夜短的特点,适当带孩子去户外接受日照以养生。
起居时间:确保孩子子时(23:00)进入深睡眠状态,午时(11:00~13:00)小憩。
空间布置:可在窗前悬挂菖蒲,以芳香化湿;在地面洒薄荷水,以达到“清气上升”的效果,其清凉之感比空调更利于养生。
行:动以养阳静以养阴
“夏气通于心”,过度汗出伤心阴;“动能生阳”,运动需适度。
最佳时段:晨间(7~9点)脾经当令,建议散步采阳气,傍晚阳气敛降,应避免剧烈运动,静心安神。
推荐以下运动、游戏形式:五禽戏之鸟戏、八段锦之“摇头摆尾去心火”、投壶、踩影子等。
调畅情志安神定志
《黄帝内经》: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……使志无怒。”夏至阳气至极,心火当令,儿童心常有余,夜间啼哭、烦躁易怒、注意力涣散等情志问题高发。中医认为“心主神明”,调养当以清心养神为要。
音乐养心
傍晚播放羽调《梅花三弄》,此曲五行属水,以水制火,安神定志。
芳香宁神
佩戴安神开窍香囊:将适量薰衣草、石菖蒲、薄荷叶、陈皮混合、捣碎,装入小纱布袋或茶包袋,扎紧口,再放入透气香囊袋中即可。
穴位按摩
推搓劳宫穴(在手掌,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,第2、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)与涌泉穴(在足底,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)。(史文丽 黄静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